Public Activities
Enter sceneLaojun Too
太上老君生平
全稱一氣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宮太清境玄氣所成,曰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簡稱太上老君。
而老君爺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子就是老君爺的第十八世化身。度人無數,為三教之師;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老子,道家創始人,被尊為道教的教祖。據《史記》記載老君,又稱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陽”,諡號“聃”。
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幹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天地未開之際,太上老君創世創神開創諸天,這也是被歷代皇帝推崇與說的最多的,也壓倒了元始度老君說。老君乃一切無有有無之祖,大道化身,居於太清天之上(道教的居天與佛教不同),在千年中國道教的演變史中,一直擔任著極為重要的特殊角色,是真正意義上的道教開山教祖。
老子生活在先秦的春秋末期,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問題,他著有五千字的《老子》,此書被視為道家的開創之作及道教的經典。西漢伊始,道家學派黃老學派大興,老子和黃帝受到了先前未有的祭祀,漢人對老子和黃帝的個人崇拜也逐漸達到頂峰,漢代宮廷開始出現祭祀黃老場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黃老學派開始走入漢族民間,形成黃老道。老子本身的哲學理論加上漢朝子民的敬仰使得老子此時已為共識的神仙,東漢皇帝大張旗鼓去往老子廟祭祀,而老子之母的墓誌銘亦說太上老君是道的化身。東漢張陵繼承漢代的黃老道,創立了天師道的教團,用黃老之術教化西蜀少數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於是老子自然而然成為新教團的教主。自佛教進入中原,這個和中國似曾相識的宗教使得漢朝士大夫普遍認為老子西去印度度化成佛陀;而剛剛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微不足道,更是迫切依附在道教上發展,西來傳教的佛教徒也宣稱老子是佛陀的老師。於是,老子化胡的說法成為當時的共識。漢魏時期,太上老君是早期道教教團組織的最高的神。
太上老君源流
全稱一氣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宮太清境玄氣所成,曰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簡稱太上老君。
而老君爺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子就是老君爺的第十八世化身。度人無數,為三教之師;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老子,道家創始人,被尊為道教的教祖。據《史記》記載老君,又稱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陽”,諡號“聃”。
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幹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天地未開之際,太上老君創世創神開創諸天,這也是被歷代皇帝推崇與說的最多的,也壓倒了元始度老君說。老君乃一切無有有無之祖,大道化身,居於太清天之上(道教的居天與佛教不同),在千年中國道教的演變史中,一直擔任著極為重要的特殊角色,是真正意義上的道教開山教祖。
老子生活在先秦的春秋末期,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問題,他著有五千字的《老子》,此書被視為道家的開創之作及道教的經典。西漢伊始,道家學派黃老學派大興,老子和黃帝受到了先前未有的祭祀,漢人對老子和黃帝的個人崇拜也逐漸達到頂峰,漢代宮廷開始出現祭祀黃老場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黃老學派開始走入漢族民間,形成黃老道。老子本身的哲學理論加上漢朝子民的敬仰使得老子此時已為共識的神仙,東漢皇帝大張旗鼓去往老子廟祭祀,而老子之母的墓誌銘亦說太上老君是道的化身。東漢張陵繼承漢代的黃老道,創立了天師道的教團,用黃老之術教化西蜀少數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於是老子自然而然成為新教團的教主。自佛教進入中原,這個和中國似曾相識的宗教使得漢朝士大夫普遍認為老子西去印度度化成佛陀;而剛剛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微不足道,更是迫切依附在道教上發展,西來傳教的佛教徒也宣稱老子是佛陀的老師。於是,老子化胡的說法成為當時的共識。漢魏時期,太上老君是早期道教教團組織的最高的神。
太上老君源流
三清起源
太上老君的起源為三清之一太清道德天尊。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間、上清靈寶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
首次出現
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這是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蹟的紀傳。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雲:“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濁清之未分。”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
順帝時(126~144)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在傳教佈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
聲名益顯
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據《魏書•釋老志》等正史記載:“道家之原,出於老子。 ”即道教為老子所創。又載老子“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 ”是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傳教度人,弘揚道教。著有震古爍今的道教祖經——《道德經》五千餘言。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匯集群書所見之老子傳記,或稱老子先天地生,或稱其母懷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髮,故稱老子。亦有稱其母於李樹下生,生而能言,指樹而姓“李”,把先天神降格為後天神。然而據東漢延熹八年陳相邊韶的《老子銘》,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道成化身,蟬蛻度世”。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於都城……並宜弘闡,一以貫之。”
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蹟》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號。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為國教。太上老君不僅被奉為李唐王朝的始祖,幫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據稱當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後,又顯靈降世,謂“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輒立異姓……武后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僱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為唐朝第一至高神。
到宋代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歷代帝王對太上老君的最後一次加封。
史書記載
太上老君,屢世為王者之師。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蹟的紀傳說:“周武王時老君仍為柱下史。號經成子,授道周公,乃遊西極太秦,竺乾等國,號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漢文帝時,老君降於陝河之濱,號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漢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於瑯琊曲陽,授於吉《太平經》。後漢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於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漢順帝漢安元年,老君降於蜀山鶴鳴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盛》秘錄;再降賜《太清中經》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師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於嵩山,授道士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賜符錄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於嵩山,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於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雲:“我帝祖也”。唐高宗龍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號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於宋。”
《雲笈七簽》雲,“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虛,出入杳冥。觀混沌之未判,視清濁之未分,步宇宙之曠野,歷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太上老君的起源為三清之一太清道德天尊。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間、上清靈寶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
首次出現
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這是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蹟的紀傳。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雲:“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濁清之未分。”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
順帝時(126~144)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在傳教佈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
聲名益顯
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據《魏書•釋老志》等正史記載:“道家之原,出於老子。 ”即道教為老子所創。又載老子“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 ”是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傳教度人,弘揚道教。著有震古爍今的道教祖經——《道德經》五千餘言。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匯集群書所見之老子傳記,或稱老子先天地生,或稱其母懷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髮,故稱老子。亦有稱其母於李樹下生,生而能言,指樹而姓“李”,把先天神降格為後天神。然而據東漢延熹八年陳相邊韶的《老子銘》,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道成化身,蟬蛻度世”。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於都城……並宜弘闡,一以貫之。”
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蹟》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號。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為國教。太上老君不僅被奉為李唐王朝的始祖,幫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據稱當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後,又顯靈降世,謂“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輒立異姓……武后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僱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為唐朝第一至高神。
到宋代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歷代帝王對太上老君的最後一次加封。
史書記載
太上老君,屢世為王者之師。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蹟的紀傳說:“周武王時老君仍為柱下史。號經成子,授道周公,乃遊西極太秦,竺乾等國,號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漢文帝時,老君降於陝河之濱,號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漢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於瑯琊曲陽,授於吉《太平經》。後漢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於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漢順帝漢安元年,老君降於蜀山鶴鳴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盛》秘錄;再降賜《太清中經》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師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於嵩山,授道士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賜符錄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於嵩山,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於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雲:“我帝祖也”。唐高宗龍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號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於宋。”
《雲笈七簽》雲,“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虛,出入杳冥。觀混沌之未判,視清濁之未分,步宇宙之曠野,歷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