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介紹
轉載
 

佛教


起源
 
大約於西元前六世紀, 印度的釋迦牟尼對其弟子的教導和展示開始流傳和發展成為佛教。目前全球佛教信眾數億, 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對包括中國的亞洲各地區之影響特別深遠和巨大。佛教重視人的覺悟, 信徒修習之目的在於悟道, 看透生命與萬物的真相, 斷除生老病死、求不得等等的煩惱, 得到解脫。
 
 
 
教義與概念
 
佛教的教義博大精深, 難以簡單地將之說明,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佛教, 以下就把一些佛教所提及的概念簡單介紹, 以供參考:
 

小乘與大乘
佛門修持,向有小乘和大乘之分。小乘獨善其身,大乘普渡眾生。中國漢傳佛教,以大乘為主。

菩薩
菩薩, 是梵文音譯, 也是“菩提薩埵”的簡譯, 菩提是“覺”, 薩埵是“有情”。意即覺悟真理和解救眾生的苦難。有說“煩惱即菩提”, 意指煩惱是通向覺悟之路。


有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裡的“色”是指由因緣和合起來的物質。

因緣
因, 是引致結果的直接原因; 緣, 是外來的間接原因。佛家認為世間萬事萬法的存在都來自因緣。

四大皆空
“四大”一般指“地、水、火、風”。所謂“四大皆空”是指要明白物質世界之虛幻, 以無欲無畏精神面向人生。

五蘊非有
「我」是物質與精神的聚合體, 即佛教所稱的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 受、想、行、識是精神。五蘊非有即是「無我」。

四聖諦
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苦諦
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盛蔭。也有稱之為人生八苦。

集諦
貪(貪欲)、嗔(仇恨)、癡(不知無常)。

滅諦
滅除集諦(貪、嗔、癡)的一切惑業。

道諦
揭示滅苦的方法。

輪迴
因為貪、嗔、癡三毒不斷, 眾生都在天界、人道、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這六道裡無止境地生死流轉。

六度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從苦惱到安樂的法門, 也是普渡眾生的方法, 乃佛門弟子必修科目。

「佛」
是印度語,譯作「覺悟」之意。明白宇宙萬物及人生真理, 便是佛。有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只要是覺悟了, 便成佛。

般若
梵語音譯,即「智慧」, 帶有至高無上之意, 絕非凡人的智慧。

念珠
又稱佛珠、誦珠; 念佛時用以記數的法具。

                                                             

    

阿彌陀佛
西方極樂世界的佛, 壽命無量、光明無量的佛。佛門中人常以“阿彌陀佛”作招呼, 或以之表示關懷、歉意等。

崇拜
佛法原是“六親不敬,鬼神不禮”, 故不會崇拜鬼神。禮佛、念佛則是禮自心、念自心, 也不外求於佛。

算命
佛門反對算命,謂“命由己造,相由心生。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布施
即把自身所有施予他人, 有財布施、法布施(佛法的傳揚)等。

禪定
即心無雜念, 不被俗物所迷惑。

涅槃
為梵語音譯, 滅去一切貪、嗔、癡的境界, 不再輪迴。一般也用來尊稱出家人去世。

圓寂
涅槃的另一個譯名, 指諸惡寂滅。現在僧侶過世也稱為圓寂。

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六根
佛家指眼、耳、鼻、舌、身、意。遠離煩惱的境界就稱為六根清靜, 即再沒有任何欲念。

十惡
起罪之原是身、口、意。身業不善者殺生、偷盜、邪淫;口業不善者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業不善者起貪、起嗔、起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