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活动/祷告
进入场景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生平
全称一气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宫太清境玄气所成,曰神宝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简称太上老君。
而老君爷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子就是老君爷的第十八世化身。度人无数,为三教之师;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老子,道家创始人,被尊为道教的教祖。据《史记》记载老君,又称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阳”,谥号“聃”。
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干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天地未开之际,太上老君创世创神开创诸天,这也是被历代皇帝推崇与说的最多的,也压倒了元始度老君说。老君乃一切无有有无之祖,大道化身,居于太清天之上(道教的居天与佛教不同),在千年中国道教的演变史中,一直担任着极为重要的特殊角色,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开山教祖。
老子生活在先秦的春秋末期,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问题,他着有五千字的《老子》,此书被视为道家的开创之作及道教的经典。西汉伊始,道家学派黄老学派大兴,老子和黄帝受到了先前未有的祭祀,汉人对老子和黄帝的个人崇拜也逐渐达到顶峰,汉代宫廷开始出现祭祀黄老场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黄老学派开始走入汉族民间,形成黄老道。老子本身的哲学理论加上汉朝子民的敬仰使得老子此时已为共识的神仙,东汉皇帝大张旗鼓去往老子庙祭祀,而老子之母的墓志铭亦说太上老君是道的化身。东汉张陵继承汉代的黄老道,创立了天师道的教团,用黄老之术教化西蜀少数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于是老子自然而然成为新教团的教主。自佛教进入中原,这个和中国似曾相识的宗教使得汉朝士大夫普遍认为老子西去印度度化成佛陀;而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微不足道,更是迫切依附在道教上发展,西来传教的佛教徒也宣称老子是佛陀的老师。于是,老子化胡的说法成为当时的共识。汉魏时期,太上老君是早期道教教团组织的最高的神。
太上老君源流
全称一气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宫太清境玄气所成,曰神宝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简称太上老君。
而老君爷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子就是老君爷的第十八世化身。度人无数,为三教之师;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老子,道家创始人,被尊为道教的教祖。据《史记》记载老君,又称老子,姓“李” ,名“耳”,字“伯阳”,谥号“聃”。
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干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天地未开之际,太上老君创世创神开创诸天,这也是被历代皇帝推崇与说的最多的,也压倒了元始度老君说。老君乃一切无有有无之祖,大道化身,居于太清天之上(道教的居天与佛教不同),在千年中国道教的演变史中,一直担任着极为重要的特殊角色,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开山教祖。
老子生活在先秦的春秋末期,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问题,他着有五千字的《老子》,此书被视为道家的开创之作及道教的经典。西汉伊始,道家学派黄老学派大兴,老子和黄帝受到了先前未有的祭祀,汉人对老子和黄帝的个人崇拜也逐渐达到顶峰,汉代宫廷开始出现祭祀黄老场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黄老学派开始走入汉族民间,形成黄老道。老子本身的哲学理论加上汉朝子民的敬仰使得老子此时已为共识的神仙,东汉皇帝大张旗鼓去往老子庙祭祀,而老子之母的墓志铭亦说太上老君是道的化身。东汉张陵继承汉代的黄老道,创立了天师道的教团,用黄老之术教化西蜀少数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于是老子自然而然成为新教团的教主。自佛教进入中原,这个和中国似曾相识的宗教使得汉朝士大夫普遍认为老子西去印度度化成佛陀;而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微不足道,更是迫切依附在道教上发展,西来传教的佛教徒也宣称老子是佛陀的老师。于是,老子化胡的说法成为当时的共识。汉魏时期,太上老君是早期道教教团组织的最高的神。
太上老君源流
三清起源
太上老君的起源为三清之一太清道德天尊。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首次出现
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于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后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
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相等同。
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
声名益显
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据《魏书•释老志》等正史记载:“道家之原,出于老子。 ”即道教为老子所创。又载老子“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是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传教度人,弘扬道教。着有震古烁今的道教祖经——《道德经》五千余言。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把先天神降格为后天神。然而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
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为国教。太上老君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为唐朝第一至高神。
到宋代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历代帝王对太上老君的最后一次加封。
史书记载
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说:“周武王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太秦,竺干等国,号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汉文帝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授于吉《太平经》。后汉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汉顺帝汉安元年,老君降于蜀山鹤鸣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盛》秘录;再降赐《太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赐符录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唐高宗龙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于宋。”
《云笈七签》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太上老君的起源为三清之一太清道德天尊。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首次出现
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于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后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
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相等同。
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
声名益显
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据《魏书•释老志》等正史记载:“道家之原,出于老子。 ”即道教为老子所创。又载老子“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是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传教度人,弘扬道教。着有震古烁今的道教祖经——《道德经》五千余言。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把先天神降格为后天神。然而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
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为国教。太上老君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为唐朝第一至高神。
到宋代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历代帝王对太上老君的最后一次加封。
史书记载
太上老君,屡世为王者之师。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说:“周武王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太秦,竺干等国,号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汉文帝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授于吉《太平经》。后汉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汉顺帝汉安元年,老君降于蜀山鹤鸣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盛》秘录;再降赐《太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赐符录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唐高宗龙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于宋。”
《云笈七签》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